當前位置:大學路 > 大學排名 >大學排名 >正文

生物識別工程排名院校 操作系統(tǒng)中的一些概念問題

更新:2023年03月05日 22:21 大學路

今天,大學路小編為大家?guī)砹松镒R別工程排名院校 操作系統(tǒng)中的一些概念問題,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和家長,一起來看看吧!生物識別工程排名院校 操作系統(tǒng)中的一些概念問題

操作系統(tǒng)中的一些概念問題

操作系統(tǒng)(英語:Operating System,簡稱OS)是一管理電腦硬件與電腦軟件資源的程序,同時也是計算機系統(tǒng)的核心與基石。操作系統(tǒng)身負諸如管理與配置內存、決定系統(tǒng)資源供需的優(yōu)先次序、控制輸入與輸出設備、操作網絡與管理文件系統(tǒng)等基本事務。操作系統(tǒng)也提供一個讓用戶與系統(tǒng)交互的操作接口。

操作系統(tǒng)的型態(tài)非常多樣,不同機器安裝的操作系統(tǒng)可從簡單到復雜,可從*的嵌入式系統(tǒng)到超級電腦的大型操作系統(tǒng)。許多操作系統(tǒng)*者對它涵蓋范疇的定義也不盡一致,例如有些操作系統(tǒng)集成了圖形化用戶界面,而有些僅使用文字接口,而將圖形接口視為一種非必要的應用程序。

操作系統(tǒng)理論在計算機科學中,為歷史悠久而又活躍的分支;而操作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則是軟件工業(yè)的基礎與核心。

現(xiàn)代操作系統(tǒng)通常都有一個使用的繪圖設備的圖形化用戶界面,并附加如鼠標或觸控面版等有別于鍵盤的輸入設備。舊的OS或效能導向的服務器通常不會有如此親切的接口,而是以命令行接口(CLI)加上鍵盤為輸入設備。以上兩種接口其實都是所謂的殼,其功能為接受并處理用戶的指令(例如按下一按鈕,或在命令提示列上鍵入指令)。

選擇要安裝的操作系統(tǒng)通常與其硬件架構有很大關系,只有Linux與BSD幾乎可在所有硬件架構上運行,而Windows NT僅移植到了DEC Alpha與MIPS Magnum。在1990年代早期,個人電腦的選擇就已被局限在Windows家族、類Unix家族以及Linux上,而以Linux及Mac OS X為最主要的另類選擇,直至今日。

大型機與嵌入式系統(tǒng)使用很多樣化的操作系統(tǒng)。大型主機近期有許多開始支持Java及Linux以便共享其他平臺的資源。嵌入式系統(tǒng)近期百家爭鳴,從給Sensor Networks用的Berkeley Tiny OS到可以操作Microsoft Office的Windows CE都有。

個人電腦: Apple Macintosh - Mac OS X,Windows(僅Intel平臺),Linux、BSD。
IBM兼容PC - Windows、Linux、BSD、Mac OS X(非正式支持)。

大型機: Burroughs MCP-- B5000, IBM OS/360 -- IBM System/360, UNIVAC EXEC 8 -- UNIVAC 1108

嵌入式系統(tǒng): 嵌入式系統(tǒng)使用非常廣泛的操作系統(tǒng)(如VxWorks、eCos、Symbian OS及Palm OS)以及某些功能縮減版本的Linux或者其他操作系統(tǒng)。某些情況下,OS指稱的是一個內置了固定應用軟件的巨大泛用程序。在許多最簡單的嵌入式系統(tǒng)中,所謂的OS就是指其上唯一的應用程序。

類Unix系統(tǒng): 所謂的類Unix家族指的是一族種類繁多的OS,此族包含了System V、BSD與Linux。由于Unix是The Open Group的注冊商標,特指遵守此公司定義的行為的操作系統(tǒng)。而類Unix通常指的是比原先的Unix包含更多特征的OS。

Unix系統(tǒng)可在非常多的處理器架構下運行,在服務器系統(tǒng)上有很高的使用率,例如大專院校或工程應用的工作站。自由軟件Unix變種,例如Linux與BSD近來越來越受歡迎,它們也在個人桌面電腦市場上大有斬獲,例如Ubuntu系統(tǒng)。

某些Unix變種,例如HP的HP-UX以及IBM的AIX僅設計用于自家的硬件產品上,而SUN的Solaris可安裝于自家的硬件或x86電腦上。蘋果電腦的Mac OS X是一個從NeXTSTEP、Mach以及FreeBSD共同派生出來的微核心BSD系統(tǒng),此OS取代了蘋果電腦早期非Unix家族的Mac OS。

經歷數(shù)年的披荊斬棘,自由開源的Unix系統(tǒng)逐漸蠶食以往專利軟件的專業(yè)領域,例如以往電腦動畫運算巨擘――SGI的IRIX系統(tǒng)已被Linux家族及貝爾實驗室研發(fā)小組設計的九號計劃與Inferno系統(tǒng)取代,皆用于分散表達式環(huán)境。它們并不像其他Unix系統(tǒng),而是選擇內置圖形化用戶界面。九號計劃原先并不普及,因為它剛推出時并非自由軟件。后來改在自由及開源軟件許可證Lucent Public License釋出后,便開始擁有廣大的用戶及社區(qū)。Inferno已被售予Vita Nuova并以GPL/MIT許可證釋出。

當前,計算機按照計算能力排名世界500強中472臺使用Linux,6臺使用Windows,其余為各類BSD等Unix。

微軟Windows: Microsoft Windows系列操作系統(tǒng)是在微軟給IBM機器設計的MS-DOS的基礎上設計的圖形操作系統(tǒng)?,F(xiàn)在的Windows系統(tǒng),如Windows 2000、Windows XP皆是創(chuàng)建于現(xiàn)代的Windows NT核心。NT核心是由OS/2和OpenVMS等系統(tǒng)上借用來的。Windows可以在32位和64位的Intel和AMD的處理器上運行,但是早期的版本也可以在DEC Alpha、MIPS與PowerPC架構上運行。 雖然由于人們對于開放源代碼作業(yè)系統(tǒng)興趣的提升,Windows的市場占有率有所下降,但是到2004年為止,Windows操作系統(tǒng)在世界范圍內占據(jù)了桌面操作系統(tǒng)90%的市場。[3]

Windows系統(tǒng)也被用在低級和中階服務器上,并且支持網頁服務的數(shù)據(jù)庫服務等一些功能。最近微軟花費了很大研究與開發(fā)的經費用于使Windows擁有能運行企業(yè)的大型程序的能力。

蘋果Mac OS: Mac OS是一套運行于蘋果Macintosh系列電腦上的操作系統(tǒng)。Mac OS是首個在商用領域成功的圖形用戶界面。

Chrome OS: Google Chrome OS是一項Google的輕型電腦操作系統(tǒng)計劃,其基于Google的瀏覽器Chrome的Linux內核。

進程管理: 不管是常駐程序或者應用程序,他們都以進程為標準運行單位。當年運用馮?諾伊曼結構建造電腦時,每個中央處理器最多只能同時運行一個進程。早期的OS(例如DOS)也不允許任何程序打破這個限制,且DOS同時只有運行一個進程(雖然DOS自己宣稱他們擁有終止并等待駐留(TSR)能力,可以部分且艱難地解決這問題)?,F(xiàn)代的操作系統(tǒng),即使只擁有一個CPU,也可以利用多進程(multitask)功能同時運行復數(shù)進程。進程管理指的是操作系統(tǒng)調整復數(shù)進程的功能。

由于大部分的電腦只包含一顆中央處理器,在單核心(Core)的情況下多進程只是簡單迅速地切換各進程,讓每個進程都能夠運行,在多核心或多處理器的情況下,所有進程通過許多協(xié)同技術在各處理器或核心上轉換。越多進程同時運行,每個進程能分配到的時間比率就越小。很多OS在遇到此問題時會出現(xiàn)諸如音效斷續(xù)或鼠標跳格的情況(稱做崩潰(Thrashing),一種OS只能不停運行自己的管理程序并耗盡系統(tǒng)資源的狀態(tài),其他用戶或硬件的程序皆無法運行)。進程管理通常實踐了分時的概念,大部分的OS可以利用指定不同的特權等級(priority),為每個進程改變所占的分時比例。特權越高的進程,運行優(yōu)先級越高,單位時間內占的比例也越高。交互式OS也提供某種程度的回饋機制,讓直接與用戶交互的進程擁有較高的特權值。

除了進程管理之外,OS尚有擔負起進程間通信(IPC)、進程異常終止處理以及死鎖(Dead Lock)偵測及處理等較為艱深的問題。

在進程之下尚有運行緒的問題,但是大部分的OS并不會處理運行緒所遭遇的問題,通常OS僅止于提供一組API讓用戶自行操作或通過虛擬機的管理機制控制運行緒之間的交互。

存儲器管理: 根據(jù)帕金森定律:“你給程序再多存儲器,程序也會想盡辦法耗光”,因此程序員通常希望系統(tǒng)給他無*且無限快的存儲器。大部分的現(xiàn)代電腦存儲器架構都是層次結構式的,最快且數(shù)量最少的暫存器為首,然后是高速緩存、存儲器以及最慢的磁盤存儲設備。而OS的存儲器管理提供查找可用的記憶空間、配置與釋放記憶空間以及交換存儲器和低速存儲設備的內含物……等功能。此類又被稱做虛擬內存管理的功能大幅增加每個進程可獲得的記憶空間(通常是4GB,既使實際上RAM的數(shù)量遠少于這數(shù)目)。然而這也帶來了微幅降低運行效率的缺點,嚴重時甚至也會導致進程崩潰。

存儲器管理的另一個重點活動就是借由CPU的幫助來管理虛擬位置。如果同時有許多進程存儲于記憶設備上,操作系統(tǒng)必須防止它們互相干擾對方的存儲器內容(除非通過某些協(xié)議在可控制的范圍下操作,并限制可訪問的存儲器范圍)。分區(qū)存儲器空間可以達成目標。每個進程只會看到整個存儲器空間(從0到存儲器空間的最大上限)被配置給它自己(當然,有些位置被OS保留而禁止訪問)。CPU事先存了幾個表以比對虛擬位置與實際存儲器位置,這種方法稱為標簽頁(paging)配置。

借由對每個進程產生分開獨立的位置空間,OS也可以輕易地一次釋放某進程所占據(jù)的所有存儲器。如果這個進程不釋放存儲器,OS可以退出進程并將存儲器自動釋放。

磁盤與文件系統(tǒng): 所謂的文件系統(tǒng),通常指稱管理磁盤數(shù)據(jù)的系統(tǒng),可將數(shù)據(jù)以目錄或文件的型式存儲。每個文件系統(tǒng)都有自己的特殊格式與功能,例如日志管理或不需磁盤重整。

OS擁有許多種內置文件系統(tǒng)。例如Linux擁有非常廣泛的內置文件系統(tǒng),如ext2、ext3、ext4、ReiserFS、Reiser4、GFS、GFS2、OCFS、OCFS2、NILFS與Google文件系統(tǒng)。Linux也支持非本地文件系統(tǒng),例如XFS、JFS、FAT家族與NTFS。另一方面,Windows能支持的文件系統(tǒng)只有FAT12、FAT16、FAT32與NTFS。NTFS系統(tǒng)是Windows上最可靠與最有效率的文件系統(tǒng)。其他的FAT家族都比NTFS老舊,且對于文件長度與分區(qū)磁盤能力都有很大限制,因此造成很多問題。而UNIX的文件系統(tǒng)多半是UFS,而UNIX中的一個分支Solaris最近則開始支持一種新式的ZFS

大部份上述的文件系統(tǒng)都有兩種建置方法。系統(tǒng)可以以日志式(Journaling file system)或非日志式建置。日志式文件系統(tǒng)可以以較安全的手法運行系統(tǒng)回復。如果一個沒有日志式建置的文件系統(tǒng)遇上突然的系統(tǒng)崩潰,導致數(shù)據(jù)創(chuàng)建在一半時停頓,則此系統(tǒng)需要特殊的文件系統(tǒng)檢查工具才能撤消;日志式則可自動回復。微軟的NTFS與Linux的ext3、ext4、reiserFS與JFS都是日志式文件系統(tǒng)。

每個文件系統(tǒng)都實現(xiàn)相似的目錄/子目錄架構,但在相似之下也有許多不同點。微軟使用“\”符號以創(chuàng)建目錄/子目錄關系,且文件名稱忽略其大小寫差異;UNIX系統(tǒng)則是以“/”創(chuàng)建目錄架構,且文件名稱大小寫有差異。

網絡: 許多現(xiàn)代的OS都具備操作主流網絡通信協(xié)議TCP/IP的能力。也就是說這樣的操作系統(tǒng)可以進入網絡世界,并且與其他系統(tǒng)分享諸如文件、打印機與掃描儀等資源。

許多OS也支持多個過去網絡啟蒙時代的各路網絡通信協(xié)議,例如IBM創(chuàng)建的SNA、DEC在它所生產的系統(tǒng)所設置的DECnet架構與微軟為Windows*的特殊通信協(xié)議。還有許多為了特殊功能而研發(fā)的通信協(xié)議,例如可以在網絡上提供文件訪問功能的NFS系統(tǒng)?,F(xiàn)今大量用于影音流(Streaming media)及游戲消息傳送的UDP協(xié)議等。

安全: 大多數(shù)OS都含有某種程度的信息安全機制。信息安全機制主要基于兩大理念:

OS提供外界直接或間接訪問數(shù)種資源的管道,例如本地端磁盤驅動器的文件、受保護的特權系統(tǒng)調用(System call)、用戶的隱私數(shù)據(jù)與系統(tǒng)運行的程序所提供的服務。
OS有能力認證(Authorization)資源訪問的請求。允許通過認證的請求并拒絕無法通過的非法請求,并將適當?shù)臋嗔κ跈啵ˋuthentication)給此請求。有些系統(tǒng)的認證機制僅簡略地把資源分為特權或非特權,且每個請求都有獨特的身份辨識號碼,例如用戶名稱。資源請求通常分成兩大種類:
內部來源:通常是一個正在運行的程序發(fā)出的資源請求。在某些系統(tǒng)上,一個程序一旦可運行就可做任何事情(例如DOS時代的病毒),但通常OS會給程序一個識別代號,并且在此程序發(fā)出請求時,檢查其代號與所需資源的訪問權限關系。
外部來源:從非本地端電腦而來的資源請求,例如遠程登錄本機電腦或某些網絡連接請求(FTP或HTTP)。為了識別這些外部請求,系統(tǒng)也許會對此請求提出認證要求。通常是請求輸入用戶名稱以及相對應的密碼。系統(tǒng)有時也會應用諸如磁卡或生物識別數(shù)據(jù)的它種認證方法。在某些例子,例如網絡通信上,通常不需通過認證即可訪問資源(例如匿名訪問的FTP服務器或P2P服務)。
除了允許/拒絕形式的安全機制,一個高安全等級的系統(tǒng)也會提供記錄選項,允許記錄各種請求對資源訪問的行為(例如“誰曾經讀了這個文件?”)。

肇因于軍方與商業(yè)組織將敏感數(shù)據(jù)記錄在電腦上,安全機制在OS歷史上是一個被長久關注與討論的問題。美國國防部(DoD)便創(chuàng)立了《可信賴之計算機系統(tǒng)評鑒程序》(TCSEC),此手冊確立了評鑒安全機制成效的基本原則。這對OS作者來說非常重要,因為TCSEC是用于評鑒、分類與選拔出用于處理、存儲與獲取敏感或機密數(shù)據(jù)的電腦系統(tǒng)的標準程序。

內部信息安全: 內部信息安全可視為防止正在運行的程序任意訪問系統(tǒng)資源的手段。大多OS讓普通程序可直接操作電腦的CPU,所以產生了一些問題,例如怎樣把可如OS一樣處理事務、運行同樣特殊指令的程序強迫停止,畢竟在此情境下,OS也只是另一個平起平坐的程序。為通用OS所生產的CPU通常于硬件層級上實踐了一定程度的特殊指令保護概念。通常特權層級較低的程序想要運行某些特殊指令時會被阻斷,例如直接訪問像是硬盤之類的外部設備。因此,程序必須得經由詢問OS,讓OS運行特殊指令來訪問磁盤。因此OS就有機會檢查此程序的識別身份,并依此接受或拒絕它的請求。

在不支持特殊指令架構的硬件上,另一個也是唯一的保護方法,則是OS并不直接利用CPU運行用戶的程序,而是借由模擬一個CPU或提供一p-Code系統(tǒng)(偽代碼運行機),像是Java一樣讓程序在虛擬機上運行。

內部安全機制在多用戶電腦上特別重要:它允許每個系統(tǒng)用戶擁有自己個人的文件與目錄,且其他用戶不能任意訪問或刪除。因為任何程序都可能繞過OS的監(jiān)控,更有可能繞過側錄程序的監(jiān)控,擁有強制力的內部安全機制在側錄啟動時也非常重要。

外部信息安全: 通常一個操作系統(tǒng)會為其他網絡上的電腦或用戶提供(主持)各種服務。這些服務通常借由端口或OS網絡地址后的數(shù)字訪問點提供。通常此服務包括提供文件共享(NTFS)、打印共享、電子郵件、網頁服務與文件傳輸協(xié)議(FTP)。 外部信息安全的最前線,是諸如防火墻等的硬件設備。在OS內部也常設置許多種類的軟件防火墻。軟件防火墻可設置接受或拒絕在OS上運行的服務與外界的連接。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安裝并運行某些不安全的網絡服務,例如Telnet或FTP,并且設置除了某些自用通道之外阻擋其他所有連接,以達成防堵不良連接的機制。

用戶界面: 今日大部分的OS都包含圖形化用戶界面。有幾類較舊的OS將圖形化用戶界面與核心緊密結合,例如最早的Windows與Mac OS實現(xiàn)產品。此種手法可提供較快速的圖形回應能力,且實現(xiàn)時不需切割模塊因而較為省工,但是會有強烈副作用,例如圖形系統(tǒng)崩潰將導致整個系統(tǒng)崩潰,例如死亡藍屏幕。許多近代的OS已模塊化,將圖形接口的副系統(tǒng)與核心分開(已知Linux與Mac OS X原先就是如此設計,而某些擴充版本的Windows終于也采用此手法)。

許多OS允許用戶安裝或創(chuàng)造任何他們喜歡的圖形接口[6]。大部分的Unix與Unix派生系統(tǒng)(BSD、Linux與Minix)通常會安裝X Window系統(tǒng)配合GNOME或KDE桌面環(huán)境。而某些OS就沒有這么彈性的圖形化用戶界面,例如Windows。這類的OS只能通過外加的程序來改變其圖形化用戶界面,甚或根本只能改變諸如菜單風格或顏色配置等部分[來源請求]。

圖形化用戶界面與時并進,例如Windows在每次新版本上市時就會將其圖形化用戶界面改頭換面,而Mac OS的GUI也在Mac OS X上市時出現(xiàn)重大轉變。

驅動程序: 所謂的驅動程序(Device driver)是指某類設計來與硬件交互的電腦軟件。通常是一設計完善的設備交互接口,利用與此硬件連接的電腦匯排流或通信子系統(tǒng),提供對此設備下令與接收信息的功能;以及最終目的,將消息提供給OS或應用程序。驅動程序是針對特定硬件與特定OS設計的軟件,通常以操作系統(tǒng)核心模塊、應用軟件包或普通電腦程序的形式在OS核心底下運行,以達到通透順暢地與硬件交互的效果,且提供硬件在處理異步的時間依賴性接口(asynchronous time-dependent hardware interface)時所需的中斷處理程序(Interrupt handler)。

設計驅動程序的主要目的在于操作抽象化,任何硬件模塊,既使是同一類的設備,在硬件設計面上也有巨大差異。廠商推出的較新模塊通常更可靠更有效率,控制方法也會有所不同。電腦與其OS每每不能預期那些現(xiàn)有與新設備的變異之處,因此無法知道其操作方法。為解決此問題OS通常會主動制訂每種設備該有的操作方式,而驅動程序功能則是將那些OS制訂的行為描述,轉譯為可讓設備了解的自定義操作手法。

理論上適合的驅動程序一旦安裝,相對應的新設備就可以無誤地運行。此新驅動程序可以讓此設備完美地切合在OS中,讓用戶察覺不到這是OS原本沒有的功能。

國內十大智能門鎖品牌?

目前智能鎖的十大名牌:三星、德施曼、凱迪仕、必達、亞太天能、耶魯、西門子、黑龍、金指碼、松下門控。
智能鎖十大品牌第一:三星
三星智能鎖于2004年研制生產,在韓國使用已有16年歷史,是韓國三星集團SAMSUNG SDS公司自主研發(fā)的高安全指紋鎖,也是全球最先進的智能鎖生產廠商,所開發(fā)生產的系列產品具有功能實用、技術領先、質量可靠等特點,在韓國擁有最大的市場占有率、最先進的技術和設計理念。三星SDS在智能化服務上始終獨具創(chuàng)新,新一輪的智能鎖技術風潮即將到來。

智能鎖十大品牌第二:德施曼
2009年,作為杭州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十大重點引進項目,德施曼機電(中國)有限公司建立了集研發(fā)、生產、*、服務為一體的國際化的高科技家居安防基地,并在全國設立了近百個集*和服務為一體的分支機構。專業(yè)、差異化的產品,助力德施曼在中國家居安防領域取得一個又一個輝煌業(yè)績 。

智能鎖十大品牌第三:凱迪仕
深圳市凱迪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簡稱Kaadas凱迪仕),專注于智能鎖領域,是一家集產品研發(fā)、*、*、安裝、售后于一體的全產業(yè)鏈公司,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yè),總部位于中國深圳。 凱迪仕一直秉承“創(chuàng)新、智造、品質、誠信、工匠精神”做產品,為全球每一位消費者提供舒適,便捷,安全的高品質生活。目前凱迪仕有2000多名員工,上萬家全球終端網點,*規(guī)模位居全球前列。

智能鎖十大品牌第四:必達
廣東必達保安系統(tǒng)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坐落于廣東順德高新區(qū)科技產業(yè)園,是國內專業(yè)的智能鎖及智能入口解決方案供應商。主要產品包括智能門鎖、智能柜鎖、智能箱、智能門禁、智能道閘設備等。
必達自成立以來,堅持以產品品質為先,共獲得90多項國家專利、50多項中外認證。主要產品通過美國BHMA電子鎖認證,美國UL防火安全認證,歐洲CE電子鎖認證。

智能鎖十大品牌第五:亞太天能
廣東亞太天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亞太天能)是中國智能指紋鎖領域領先的產品提供商和解決方案服務商,同時也是智能家居領域集科研、設計、生產、*于一體的專業(yè)化技術開發(fā)型企業(yè)

電腦有幾種系統(tǒng)哪種最好

系統(tǒng)類型
UNIX
UNIX 是一個強大的多用戶、多任務操作系統(tǒng),支持多種處理器架構,按照操作系統(tǒng)的分類,屬于分時操作系統(tǒng)。UNIX 最早由Ken Thompson和Dennis Ritchie于1969年在美國AT&T的貝爾實驗室開發(fā)。

Unix和類Unix家族樹
類Unix(Unix-like)操作系統(tǒng)指各種傳統(tǒng)的Unix(比如System V、BSD、FreeBSD、OpenBSD、SUN公司的Solaris)以及各種與傳統(tǒng)Unix類似的系統(tǒng)(例如Minix、Linux、QNX等)。它們雖然有的是自由軟件,有的是商業(yè)軟件,但都相當程度地繼承了原始UNIX的特性,有許多相似處,并且都在一定程度上遵守POSIX規(guī)范。由于Unix是The Open Group的注冊商標,特指遵守此公司定義的行為的操作系統(tǒng)。而類Unix通常指的是比原先的Unix包含更多特征的操作系統(tǒng)。類Unix系統(tǒng)可在非常多的處理器架構下運行,在服務器系統(tǒng)上有很高的使用率,例如大專院校或工程應用的工作站。
某些Unix變種,例如HP的HP-UX以及IBM的AIX僅設計用于自家的硬件產品上,而SUN的Solaris可安裝于自家的硬件或x86計算機上。蘋果計算機的 Mac OS X 是一個從NeXTSTEP、Mach以及FreeBSD共同派生出來的微內核BSD系統(tǒng),此OS取代了蘋果計算機早期非Unix家族的Mac OS。
Linux
基于Linux的操作系統(tǒng)是20世紀1991年推出的一個多用戶、多任務的操作系統(tǒng)。它與UNIX完全兼容。Linux最初是由芬蘭赫爾辛基大學計算機系學生Linus Torvalds在基于UNIX的基礎上開發(fā)的一個操作系統(tǒng)的內核程序,Linux的設計是為了在Intel微處理器上更有效的運用。其后在理查德?斯托曼的建議下以GNU通用公共許可證發(fā)布,成為自由軟件Unix變種。它的最大的特點在于他是一個源代碼公開的自由及開放源碼的操作系統(tǒng),其內核源代碼可以自由傳播。[7]

一個流行Linux發(fā)行版――Ubuntu桌面
經歷數(shù)年的披荊斬棘,自由開源的Linux系統(tǒng)逐漸蠶食以往專利軟件的專業(yè)領域,例如以往計算機動畫運算巨擘──SGI的IRIX系統(tǒng)已被Linux家族及貝爾實驗室研發(fā)小組設計的九號計劃與Inferno系統(tǒng)取代,皆用于分散表達式環(huán)境。它們并不像其他Unix系統(tǒng),而是選擇自帶圖形用戶界面。九號計劃原先并不普及,因為它剛推出時并非自由軟件。后來改在自由及開源軟件許可證Lucent Public License發(fā)布后,便開始擁有廣大的用戶及社區(qū)。Inferno已被售予Vita Nuova并以GPL/MIT許可證發(fā)布。
Linux有各類發(fā)行版,通常為GNU/Linux,如Debian(及其衍生系統(tǒng)Ubuntu、Linux Mint)、Fedora、openSUSE等。Linux發(fā)行版作為個人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或服務器操作系統(tǒng),在服務器上已成為主流的操作系統(tǒng)。Linux在嵌入式方面也得到廣泛應用,基于Linux內核的Android操作系統(tǒng)已經成為當今全球最流行的智能*操作系統(tǒng)。
Mac OS X

Mac OS X桌面
Mac OS X是蘋果麥金塔電腦之操作系統(tǒng)軟件的Mac OS最新版本。Mac OS是一套運行于蘋果Macintosh系列電腦上的操作系統(tǒng)。Mac OS是首個在商用領域成功的圖形用戶界面。Macintosh組包括比爾?阿特金森(Bill Atkinson)、杰夫?拉斯金(Jef Raskin)和安迪?赫茨菲爾德(Andy Hertzfeld)。Mac OS X 于 2001年 首次在商場上推出。它包含兩個主要的部分:Darwin,是以 BSD 原始代碼和 Mach 微核心 為基礎,類似 Unix 的開放原始碼環(huán)境,由蘋果電腦采用和與獨立開發(fā)者協(xié)同作進一步的開發(fā);及一個由蘋果電腦開發(fā),命名為 Aqua 之有版權的 GUI。
Windows
Windows是有微軟公司成功開發(fā)的操作系統(tǒng).Windows是一個多任務的操作系統(tǒng),他采用圖形窗口界面,用戶對計算機的各種復雜操作只需通過點擊鼠標就可以實現(xiàn)。[7]
Microsoft Windows系列操作系統(tǒng)是在微軟給IBM機器設計的MS-DOS的基礎上設計的圖形操作系統(tǒng)。Windows系統(tǒng),如Windows 2000、Windows XP皆是創(chuàng)建于現(xiàn)代的Windows NT內核。NT內核是由OS/2和OpenVMS等系統(tǒng)上借用來的。Windows可以在32位和64位的Intel和AMD的處理器上運行,但是早期的版

Windows 8 Metro
本也可以在DEC Alpha、MIPS與PowerPC架構上運行。 雖然由于人們對于開放源代碼作業(yè)系統(tǒng)興趣的提升,Windows的市場占有率有所下降,但是到2004年據(jù)庫服務等一些功能。微軟花費了很大研究與開發(fā)的經費用于使Windows擁有能運行企業(yè)的大型程序的能力。

Windows 8桌面
Windows XP在2001年10月25日發(fā)布,2004年8月24日發(fā)布服務包2,2008年4月21日發(fā)布最新的服務包3。 微軟上一款操作系統(tǒng)Windows Vista(開發(fā)代碼為Longhorn)于2007年1月30日發(fā)售[4]。Windows Vista增加了許多功能,尤其是系統(tǒng)的安全性和網絡管理功能,并且其擁有界面華麗的Aero Glass。但是整體而言,其在全球市場上的口碑卻并不是很好。而最新的Windows 8微軟于2012年10月正式推出,微軟自稱觸摸革命將開始。
iOS

iOS 6用戶界面
iOS操作系統(tǒng)是由蘋果公司開發(fā)的手持設備操作系統(tǒng)。蘋果公司最早于2007年1月9日的Macworld大會上公布這個系統(tǒng),最初是設計給iPhone使用的,后來陸續(xù)套用到iPod touch、iPad以及Apple TV等蘋果產品上。iOS與蘋果的Mac OS X操作系統(tǒng)一樣,它也是以Darwin為基礎的,因此同樣屬于類Unix的商業(yè)操作系統(tǒng)。原本這個系統(tǒng)名為iPhone OS,直到2010年6月7日WWDC大會上宣布改名為iOS。截止至2011年11月,根據(jù)C*ys的數(shù)據(jù)顯示,iOS已經占據(jù)了全球智能*系統(tǒng)市場份額的30%,在美國的市場占有率為43%。
Android

Android 4.2 用戶界面
Android是一種以Linux為基礎的開放源代碼操作系統(tǒng),主要使用于便攜設備。[8] 尚未有統(tǒng)一中文名稱,中國大陸地區(qū)較多人使用“安卓”或“安致”。Android操作系統(tǒng)最初由Andy Rubin開發(fā),最初主要支持*。2005年由Google*注資,并組建開放*聯(lián)盟開發(fā)改良,逐漸擴展到平板電腦及其他領域上。2011年第一季度,Android在全球的市場份額首次超過塞班系統(tǒng),躍居全球第一。 2012年11月數(shù)據(jù)顯示,Android占據(jù)全球智能*操作系統(tǒng)市場76%的份額,中國市場占有率為90%。[9]
Windows Phone
Windows Phone(簡稱:WP)是微軟發(fā)布的一款*操作系統(tǒng),它將微軟旗下的Xbox Live游戲、Xbox Music音樂與獨特的視頻體驗集成至*中。微軟公司于2010年10月11日晚上9點30分正式發(fā)布了智能*操作系統(tǒng)Windows Phone,并將其使用接口稱為“Modern”接口。2011年2月,“諾基亞”與微軟達成全球戰(zhàn)略同盟并深度合作共同研發(fā)。2011年9月27日,微軟發(fā)布Windows Phone 7.5。2012年6月21日,微軟正式發(fā)布Windows Phone 8,采用和Windows 8相同的Windows NT內核,同時也針對市場的Windows Phone 7.5發(fā)布Windows Phone 7.8。現(xiàn)有Windows Phone 7*都將無法升級至Windows Phone 8。
Chrome OS

Chrome OS桌面
Chrome OS是由谷歌開發(fā)的一款基于Linux的操作系統(tǒng),發(fā)展出與互聯(lián)網緊密結合的云操作系統(tǒng),工作時運行Web應用程序。谷歌在2009年7月7日發(fā)布該操作系統(tǒng),并在2009年11月19日以Chromium OS之名推出相應的開源項目,并將Chromium OS代碼開源。[10] 與開源的Chromium OS不同的是,已編譯好的Chrome OS只能用在與谷歌的合作*商的特定的硬件上。
Chrome OS同時支持Intel x86以及ARM處理器,軟件結構極其簡單,可以理解為在Linux的內核上運行一個使用新的窗口系統(tǒng)的Chrome瀏覽器。對于開發(fā)人員來說,web就是平臺,所有現(xiàn)有的web應用可以完美的在Chrome OS中運行,開發(fā)者也可以用不同的開發(fā)語言為其開發(fā)新的web應用。

就目前來說windows系統(tǒng)是目前的領頭羊,最全最好用的系統(tǒng),比如windows10。

北郵通信方向的研究生導師都有哪些?

北郵通信方向的研究生導師都有楊鴻文、紀紅、文福安、勾學榮、曾志民、王文博、吳洪。

余建軍,2001年,電子科學與技術,《高速光通信系統(tǒng)及全光波長變換中的若干關鍵問題的研究》。

李麗香,2008年,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種新的基于螞蟻混沌行為的群智能優(yōu)化算法及其應用研究》。

北京郵電大學創(chuàng)建于1955年,原名北京郵電學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所郵電高等學府,隸屬原郵電部。 1960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1993年,更名為“北京郵電大學”。2000年,劃入教育部直屬高校行列。

據(jù)2019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北京郵電大學有西土城路校區(qū)、沙河校區(qū)、宏福校區(qū)和小西天校區(qū),在江蘇無錫和廣東深圳分別設有研究院。全日制本、碩、博學生及留學生近23000名,正式注冊的非全日制學生近55000名。

教職工總數(shù)2183人,其中專任教師1435人;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1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22個(含一級學科博士點10個),有7類專業(yè)碩士學位授權點,有43個本科專業(yè),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6個。

擴展資料:

北京郵電大學通信方向信息:

1955年,以天津大學電訊系、*電報通訊和無線電通信廣播兩個專業(yè)及重慶大學電機系*電報通訊專業(yè)為基礎組建北京郵電學院,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所郵電高等學府,隸屬國家郵電部。

2012年成為首批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實施高校之一。同年,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在教育部學科評估結果中排名全國第一。

國家級教學團隊:電子信息實驗教學中心教學團隊(帶頭人紀越峰)、計算機通信教學團隊(帶頭人楊放春)、通信原理課程教學團隊(帶頭人楊鴻文)、信息安全教學團隊(帶頭人楊義先)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根據(jù)2019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北京郵電大學建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5個(其中2個為牽頭、3個為合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個。

教育部“111創(chuàng)新引智基地”5個、北京實驗室1個、各類部級重點實驗室9個以及網絡技術、信息光子學與光通信、感知技術與產業(yè)3個研究院,可信網絡通信2011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同時,學校建有國家級大學科技園。

以上就是大學路整理的生物識別工程排名院校 操作系統(tǒng)中的一些概念問題相關內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請查閱大學路。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刪除。
與“生物識別工程排名院校 操作系統(tǒng)中的一些概念問題”相關推薦

每周推薦




最新文章

熱門高校 更多




聯(lián)系我們 - 課程中心
  魯ICP備18049789號-7

2020大學路版權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

警告: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