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學路 > 教育資訊 >正文

2019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的傳說、由來及習俗介紹

更新:2020年02月28日 13:04 大學路
高考是一個是一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戰(zhàn)役。面對高考,考生總是有很多困惑,什么時候開始報名?高考體檢對報考專業(yè)有什么影響?什么時候填報志愿?怎么填報志愿?等等,為了幫助考生解惑,大學路整理了2019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的傳說、由來及習俗介紹相關信息,供考生參考,一起來看一下吧2019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的傳說、由來及習俗介紹

端午節(jié)傳說由來習俗介紹 每年農(nóng)歷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jié),這是深受我國人民喜愛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端是“開端”“初始”的意思,“午”古時與“五”相通,端午就是五月開始的第五天。
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重五節(jié)、重午節(jié),以前還有許多別的稱呼,如: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浴蘭節(jié)、女兒節(jié)、天中節(jié)、地臘節(jié)、詩人節(jié)、龍日等。下面課外輔導網(wǎng)小編整理了端午相關知識,一起來學習!

端午節(jié)的起源 端,在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古人紀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義。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

端午節(jié)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至今仍有爭論。概括起來有六種說法:一說是祭奠龍的節(jié)日,二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三說是紀念春秋時代晉國忠臣介子推,四說是紀念春秋時代吳國大將伍子胥,五說是紀念會稽孝女曹娥,六說是起源于五月五日的惡月惡日的俗忌。
以上說法都有一定的依據(jù),但也都帶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至今,第一、二、六種說法最為人們普遍接受,在節(jié)日的習俗中延續(xù)著。
據(jù)學者的考證,端午節(jié)最早是祭奠龍的節(jié)日。古代吳越族民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龍的身份,借以鞏固本身被龍保護的真實性,他們有斷發(fā)文身等一系列的習俗。
每年五月初五,吳越族民們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將各種食物裝在竹筒或裹在樹葉里,一面扔往水里獻給圖騰神吃,一面自己吃。最后,在擊鼓聲中,劃著刻畫成龍的獨木舟,在水上做競渡的游戲給圖騰神看。這便是最古老的端午節(jié),是屈原之前端午節(jié)風俗的由來。

戰(zhàn)國后,端午節(jié)的意義逐漸讓位于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生活于戰(zhàn)國時代末期,是一位千載不朽的愛國詩人和政治家,因主張政治改革觸犯貴族大臣們的利益,被流放于洞庭湖一帶,后到汨羅江畔,寫下了千古名篇—《離騷》。
公元前278年, 屈原見自己無力救國,于農(nóng)歷五月初五在汨羅江投水自沉。據(jù)說,屈原投江后,百姓撈救的船只從四面八方駛入汨羅江、洞庭湖。為使他的遺體不被魚鱉侵食,人們就往江中投放粽子一類的食物,這樣就演化出了端午節(jié)“龍舟競渡”“角黍投江”等習俗。
在端午節(jié),北方人除了吃粽子之外,還保留了在門上懸掛艾草的習俗,這應該是起源于惡月惡日的俗忌,意思是讓艾草的特殊氣味阻止惡毒的東西進入房內,以便干凈、平和地度過夏天。
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遷徙與融合,南北節(jié)日風俗逐步融合統(tǒng)一,加之戰(zhàn)亂時代人們思念敬佩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屈原,所以到唐宋以后,以五月五日端午節(jié)紀念屈原再無多大爭議,這正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結果。
歷史終于選擇了屈原,把他推上了端午節(jié)的核心地位,“龍舟競渡,紀念屈原”永遠銘刻在每個人的心中。


端午節(jié)習俗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最具有代表性、廣泛性的民間活動。參加競渡的龍舟,舟頭扎一個大大的龍頭,舟前豎彩旗,旗后一人擂鼓助陣,舟尾一人撐大槳擔當競渡指揮,每邊各20名壯漢劃槳。競賽之前,人們三五成群,呼朋引伴,來到龍舟競渡的河岸。
龍舟競渡令一發(fā),水中鼓聲雷動,龍舟競發(fā),槳聲、水聲融在一起;岸上人山人海,歡聲雷動,吶喊聲、喝彩聲連成一片。那壯觀的場面,直看得讓人熱血沸騰。
競渡活動起源較早,到唐宋時特別盛行。今天,龍舟比賽已成群眾性競技活動,它不僅在我國舉行,在東南亞地區(qū)也很盛行,近些年來還成為國際性體育競賽項目。

吃粽子
吃粽子是端午節(jié)的重要習俗之一。粽子以箬葉包糯米做成,就外形說有三角粽、方粽。端午吃粽子的習俗在魏晉時代就已盛行,唐宋時代,粽子已成有名食品,且種類繁多;明清時代,粽餡兒的種類逐漸豐富起來。今天,粽子已成為超市和民間市場的美味食品,傳統(tǒng)文化和諧地融入現(xiàn)代生活之中。


懸艾草
農(nóng)歷五月,暑熱將至,是流行病瘟、瘴、疫、痢易發(fā)之際。人們認為這是個惡月,從而導致了一系列風俗的形成。
艾草, 又名艾蒿、家艾,它的莖、葉含揮發(fā)性芳香油,氣味濃烈,有驅蚊蠅、蟲蟻與凈化空氣的作用。早在先秦時期,艾葉就被制成灸條治病。端午節(jié)將艾草懸掛門上用以除瘟驅邪。
我國南方有的地區(qū),將菖蒲插于門口,也有除瘟驅邪的意思。

驅五毒
清,徐揚《端陽故事冊之采藥草》 故宮博物院藏
俗語:“端午節(jié),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夏小正》中也曾寫到:“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古代人認為端午節(jié)“五毒并出”,關于五毒,歷來說法并不一,通常的說法是:蛇、蝎、蜈蚣、蜘蛛、蟾蜍。
從周代開始,端午當日便被認為是不潔不吉之日。因此,古人在端午節(jié)有驅五毒的習俗,也是意在提醒人們要防病避害。

佩香囊
古人在端午節(jié)時,還會佩帶精心*的香囊。玲瓏剔透的衣香粉荷包和香袋,內裝芳香馥郁的藥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氣具有驅蚊辟穢的功效。亦有心靈手巧的母親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黃瓜、胖娃娃、小紗燈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樣的小玩物,掛在孩子的身上,據(jù)說也是為了驅除瘟疫。


纏五彩絲線
清,徐揚《端陽故事冊之系彩絲》 故宮博物院藏
“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惫湃顺绨菸迳?,以五色為吉祥色。有些地區(qū)端午節(jié)時會把五彩絲線纏在手腕或掛在身上,傳說可以續(xù)命,祈盼長命多福。


畫額
《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涂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
在端午節(jié),有不少地方的習俗是用雄黃涂抹在小兒額頭上,以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以鎮(zhèn)邪。

斗草
清,金廷標《兒童斗草圖》 故宮博物院藏
“端午結廬蓄藥,斗百草,纏五絲?!倍凡?,又稱斗百草,也是端午節(jié)流行的游戲?!肚G楚歲時記》也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jié)。荊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
古人在端午節(jié)這天,將掛在門上的艾草準備好之后,會用剩余的藥草來舉行比賽。唐代之后,斗百草逐漸成為婦女和孩童的游戲。 注:課外輔導網(wǎng)教育頭條尊重原創(chuàng)文章,如有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感謝您的閱讀。以上就是大學路為大家?guī)淼?019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的傳說、由來及習俗介紹,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刪除。
與“2019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的傳說、由來及習俗介紹”相關推薦

每周推薦




最新文章

熱門高校 更多




聯(lián)系我們 - 課程中心
  魯ICP備18049789號-7

2020大學路版權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

警告: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